当前位置:
大众日报: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
大众日报:打造黄河流域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山东实践”
时间:2021年10月25日 来源:海报新闻 作者:大众日报 浏览量:1598

黄河安,则天下安;黄河富,则天下富。这是中国历史的经验。“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按照《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环境全域治理,生态全域优化,产业全域升级,文化全域复兴,生活全域幸福成为发展的主旋律。文化和旅游部编制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推动保护和传承,开发和弘扬相得益彰,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建设迈向新征程。山东作为黄河下游重要省份,自觉承担起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历史使命,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大局。山东省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为高质量推动山东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打造黄河下游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夯筑了坚实的铺垫。

1652147271859614.jpeg

山东优势:大河奔流归齐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源自青藏高原的黄河,从涓涓小溪到积流成河,在中国地理版图上曲折蜿蜒,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山东平原,最终从山东东营汇入渤海。

如果说在中上游因高山峡谷的束缚,黄河奔腾,激流勇进,一泻千里,像个莽撞的少年,当她流经下游时,就显得漫不经心,颇有淡定从容的智者风范,带着一股静水流深的气度,黄河从东明县入鲁,在山东境内流经628公里,占黄河下游的四分之三。

黄河山东段与中上游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三:黄河在中上游各省区或位居边缘,或流经历程较短,或以河为界,唯有在山东腹地横贯向东,流经菏泽、济宁、泰安、聊城、济南、德州、滨州、淄博、东营9地市,惠泽两岸;由于历史上黄河在河南境内的花园口、铜瓦厢数次决口,造成黄河在下游肆意横流的“摆尾”现象,而山东平原一马平川,缺少大山深谷的束缚,在鲁西南形成“九河故道”,辐射面广;又因“引汶绝济”“引汶济运”水利工程,调节济水、汶水、东平湖的水源补给,使京杭大运河跨越山东高地,北接海河,南通淮河,实现南北贯通,与黄河在东平湖区域交会,互为依靠,联动性强。

整体来看,从流域特性而言,黄河的上游更多地是生态的,而中下游是文化的;从流经形态而言,黄河中上游是线形流域,而下游,尤其在山东是扇形流域;从辐射影响而言,黄河中上游是“带状”的凝聚,而位居下游的山东是“面状”的扩张,除现在的主流域9个地市之外,鲁西南的枣庄及微山湖区域,潍坊北部的青州、寿光也在泛黄河流域。黄河泥沙俱下,不仅把中上游的水源和泥沙带给下游的山东,还把中上游的智慧结晶、文化气度沉淀在山东。正因如此,山东成为黄河流域生态及文化资源的富集区。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在下游平原区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浇灌出适宜人类耕种的沃野良田,采集渔猎的水泽湖林,齐鲁大地受惠于此,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河、孔子、泰山在齐鲁大地汇聚,构建起中国文化精神内核“儒家思想”,以“山盟”“河誓”“敬贤”等“大一统”仪式,奠定中国哲学思想、治国智慧、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形成中国文明的精神力量,延续数千年,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殊荣。同时,一条大河也疏通了山东半岛内陆地区的出海通道,与滨海港口相连,构建起海陆交融的发展格局。山东是沿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最强的省份,GDP总量占全国的1/10。

悠久的历史沉淀出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作为黄河文化的核心支撑,儒家文化与齐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及红色文化、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山东沿黄区域拥有4处世界文化遗产,1130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10处、中国传统村落46处,拥有黄河水利遗产101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02项;建成A级景区622处、旅游度假区13处,形成5个环城市游憩带、8个集群化发展县和一大批集群化发展乡镇、连片开发区,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无疑,对于一条生态、文化河流的发展而言,文旅产业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导产业。而旨在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理念及其实践,将与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高质量发展,构成山东建设“文旅强省”的交响乐。

1652147164711133.jpg

山东实践:全域旅游奏响“黄河经典”

“十三五”时期,山东省高站位,高起点谋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等一系列符合山东特色的发展战略,将文化和旅游业纳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将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抓手,以特色县域旅游创新发展为基点,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为目标,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理念融入社会经济发展全局。

在省委、省政府的紧密领导、高位谋划和高效推动之下,印发《大力推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编制《山东省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实施《山东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5)》《山东省精品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等,各市、县也积极编制出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形成全省上下一盘棋,掀起全省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热潮。

截止目前,山东已有8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4个在黄河流域(曲阜市、青州市、章丘区、齐河县);25个县(市、区)被认定为山东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13个在黄河流域。由于自然和文化资源先天分布不均,这些县级市并不一定都具有发展文旅产业的资源禀赋,但在“全域旅游”这一理念的驱动下,各地都地都着力解决影响文旅产业优质发展的制约性因素,“优中做强,强中做精”,甚至“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地迈出了创新步伐,积极开创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驱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它们不仅推动新旧动能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山东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黄河流域的基本单元和先创先行区,也为黄河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发挥出了积极的辐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

曲阜市,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历史文物“三孔”成就了其“东方圣城”的美誉,是黄河流域国际知名度最高的旅游城市之一。但仅有“三孔”遗址显然无法完全释放儒家文化巨大的潜能。曲阜跳出“老三孔”文保单位空间及保护法规所限,以建设“新三孔”——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等精品项目为抓手,实现文化场景和体验空间再造,将文化存量变增量;以重点培育研学旅游为路径,着力推出“背《论语》免费游‘三孔’”、中华成人礼、开笔礼等系列“文化活化”项目,塑造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载体,成功开辟出“让文物活起来”的文化传承之路;举办孔子研学旅游节,成立曲阜研学旅游联盟,出台标准规范,培育研学旅行基地,成功荣膺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实现了文旅融合的业态创新;依托儒家文化、国家级森林公园、特色民俗村等建成中国大陆第三家国际慢城、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曲阜对“全域旅游”的创新实践,成为兼顾经济、文化、社会效应的创新发展典范,也极大地诠释、提振了黄河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齐河县,曾经是一个黄河岸边的资源困乏型县城,就发展文化旅游而言,既无自然名胜、历史古迹作为支撑,也缺少传统旅游景区品牌的带动。齐河依托黄河湿地和荒滩资源,确立建设“黄河国际生态城”为总体目标,选择“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绿色崛起之路,盘活黄河荒滩闲置用地,保护、修复黄河生态资源,美化、亮化城乡空间。通过修改、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购买、挖潜、“点供”等方式,先后盘活8000多亩文旅项目供应土地。通过引进大企业投资拉动,建设泉城海洋极地世界、欧乐堡梦幻世界、欧乐堡水上世界、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一期“中国驿”美食街区、黄河水乡湿地公园、齐河博物馆群等精品项目,总投资800多亿元,形成千亿级文化旅游集群,在一片黄河荒滩上创建“产城一体”的文旅新城,用全域旅游发展实践践行了“两山理论”;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创造性突破,“黄河水乡、生态齐河”已成为山东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重要驿站。

大禹治水时,分“天下”为九州,山东据其二,分别是青州和兖州,皆为黄河流域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青州市已成功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录,兖州区是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其中,青州享有“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的美誉,青州古城是历史留存下来的瑰宝,古城内外保留了跨越青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古文物和历史建筑,人文荟萃,古韵尤存。跟其他后期重建的纯商业性古城不同的是,青州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在青州古城保护修复建设项目中,统筹景区功能区规划与古城街巷肌理、居民日常生活的协调发展,修旧如旧,用社区把老街坊、老居民的集体记忆激活;同时,保留了2.1万原居民,鼓励居民参与古城旅游经营,500余家本地企业、商户转型发展旅游业,使景区中的生产和生活完美融合,成功营造了青州居民生活的意境,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景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青州实施“城里城外”同步优化升级,推动产业融合,建设黄花溪小镇、中晨文化艺术小镇等一批拉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发挥了“极核带动”效应,极大丰富青州市文旅业态内容。如今,“古青州”已被唤醒,正以古今交融的新场景,讲述着黄河流域的青州故事。

章丘市,早期人类的栖息之地。因城子崖龙山文化遗址、西河遗址、小荆山遗址等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章丘成为东方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鲜明地标。齐长城遗址,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章丘以文旅共生共融理念,保护开发洛庄汉王陵遗址公园、龙山文化博物馆、七星台齐长城等历史遗址和朱家峪、三涧溪、三德范等历史文化名村。聚力打造“山泉河湖城”五大片区,改变原来布局散、规模小的旅游发展局面,实现章丘旅游发展的蝶变。山,即章丘国家森林公园大胡山风景区,系统开展功能修补、生态修复,打造文旅胜地、文创高地、康养福地;泉,即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投资200亿元建设明水古城,打造城市核心会客厅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河,即绣源河40里风貌带,投资500亿元建设华侨城文旅综合体,完成济南野生动物世界搬迁,全力打造济南东部观光带、产业带和文旅集聚区。湖,即白云湖、东湖水库、白云水库“三湖湿地”,实施白云湖退渔还湿工程,湿地面积达到4万亩,引进章丘长鹿国际旅游度假区、蓝城白云湖文旅康养等项目,打造独具魅力的“水乡白云”旅游康养胜地;城,即济东产业新城,腾出2万亩的可利用空间,规划济南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打造生机勃勃的济东产业新城。

东营市垦利区是黄河入海口,“垦利”因为开垦黄河口淤积的沃土为良田而得名。近年来,作为黄河入海口,东营市抢抓机遇,确立“黄河入海,我们回家”的文旅形象口号,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做大做强黄河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垦利区则利用得天独厚的黄河湿地资源优势,确立“黄河入海,生态垦利”的城市品牌,围绕在“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以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为核心,重点实施沿黄、沿海两条旅游休闲产业聚集带,推进“旅游+”融合发展,通过“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体育”等模式,开发建设黄河口湿地鸟类博物馆、黄河口知青文化小镇、黄河口大闸蟹科普馆、万亩稻田画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承办和主办铁人三项赛、千车万人自驾黄河口、大闸蟹开捕节等各类文体活动,全面增强旅游发展新动能。通过对现有项目提档升级、改善产品供给,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景点和村镇,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休闲度假城市,来有效促进旅游消费和实现“畅游垦利”体验,将黄河入海口打造成生态观光和文化体验相得益彰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

济南黄河02.jpeg

山东路径:以优质业态转化黄河资源

黄河文化资源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但作为一条河流而存在,黄河又是极其脆弱的。科学保护是一切发展的前提。作为一条流动的河流,黄河是一个整体,保护和利用既要追求局部发展的利益,又要兼顾整体优化的未来蓝图。没有整体观,则没有局部利,反之亦然。正因为如此,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需要构建局部与整体相得益彰的责任和利益机制,说到底,就是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能力。从这个基础和原则而言,跟全域旅游旨在构建符合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综合治理和服务能力的诉求相一致。而对于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在资源保护、生态优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以新型业态实现资源转化,以融合业态实现消费增值,是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简言之,即高质量发展“高”在新业态。山东沿黄各县区市在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在业态创新层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历下区围绕产城融合发展,突出项目带动,全力打造“济南都市旅游核心区”。立足破题老城保护,探索旧居改造、历史风貌区保护与全域旅游相结合的城市有机更新路径,适度保证原住民可“迁”可留选择权,建设文旅、商业、居住共生共荣的复兴片区。在老城区引入时尚、创意产业,通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城区发展注入新活力。稳步实施古城保护,对芙蓉街等5条老街巷进行提升改造,推进双忠祠街、起凤桥街历史风貌恢复和明府城文保项目一期建设,培育打造非遗游、古城游、文化游、研学游四大类旅游产品;改造泉城路、宽厚里使其成为济南市旅游消费、发展夜经济的新高地;百花洲、芙蓉街、恒隆广场、万象城等成为网红打卡地。全面推动“文旅+商贸”发展,建设济南市最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华润万象城,引进300 余个国际高端品牌、国内大牌、时尚精品和特色餐饮,吸引了大批游客和消费者,成为济南都市圈购物消费、休闲娱乐的新地标。

长清区发挥五峰山省级旅游度假区、扁鹊故里、大学科技园区、中药产业园区等优势,引进文旅康养、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产业,建设了一批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精品性的新旅游景区和旅游基础设施项目。新建济西国家湿地公园、大峰山省级森林公园,引进华谊兄弟电影城等新旅游业态,策划了名胜古迹、生态观光、红色记忆、亲子研学、休闲度假、美丽乡村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夜经济”,打造常春藤美食街等特色美食街区,发展了马套民宿、木鱼石民宿等精品特色民宿;将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开发了一批具有长清特色的曲艺、戏曲等文化产品,编排以村旅游为题材的现代舞台戏《月照金湖湾》;高标准建设了“三十里玉杏谷”等多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实现了一村一景、一村一品,旅游扶贫富民、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显著。

泰山区作为黄河沿线旅游重镇,确立打造“景城一体、深度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路径。在业态创新层面,一是加快招商建设高端旅游项目,建成运营泰安方特、泰山花样年华、泰山宝泰隆等4A级景区和万达·泰山1545文旅街、三里屯文商旅综合体等特色街区,打造“梦泰山”啤酒城、胡桃里音乐餐厅,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质,推动夜经济发展。二是打造精品乡村旅游、民宿集群,推动“旅游+农业”,串联大河峪村、安家庄村、亓家滩村、小津口村、刘家庄村,打造北部山区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建设集麓垚山居、凡舍客栈、曳尾园、隽兰静舍、慢慢来、依山居、蓝莲花开于一体的环山路高端民宿集群片区,形成了“以泰山景区为龙头、大项目和4A级景区交相辉映、精品项目和乡村游繁星闪烁”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孟子故里”邹城市,则走出了一条以研学旅游激活文化资源潜能的创新路径。围绕“孟子修学游”品牌,邹城创新“旅游+教育”模式,提升“教子有方”亲子游、儒学体验游、国际修学营等6大类研学产品。围绕提升“邹东深呼吸”品牌,重点推进旅游示范村、乡村旅游驿站及相关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政德教育方面,每年承接各级各类班次近400期,培训学员2万余人次。同时,将研究成果全面融入到孟子研学游、邹东深呼吸、礼乐文化传播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之中,推出一批可转换、可运用的研究成果,儒家文化的品牌价值日益凸显。与此同时,邹城通过培育品牌节庆和业态融合来拉动市场消费,连年举办孟子故里中华母亲文化节、祭孟大典仪式,中心草莓节、香城红枣节、张庄樱桃节、城前桃花节、看庄土豆节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冰雪娱乐、温泉度假、中医康养、全景漂流、空中旅游等项目遍地开花。

泗水县选择了以生态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业态升级之路。建成万紫千红和泗水滨两个4A级旅游景区和泉林国家森林公园、古卞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界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泗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等共36处公园和绿地,形成了“两河五水十二湖”的水系景观;开发金泉商业街、三发美食街、老汽车站广场等特色街区,构建“主客共享”的城乡空间;打造以圣地桃源、圣水峪田园综合体为核心的乡村旅游集群,王家庄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模范村,宋家沟被评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闲谷和宋家沟被评为国家级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泗河街道和泗张镇被评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称号;研发“本味农特产品”“孔薯家菓”伴手礼,打造“山蛋蛋”旅游后备箱工程,南仲都农副产品实现网上销售,鲁柘砚、儒陶、砭石等旅游商品畅销国内及日韩市场。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打造成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孙子故里”惠民县深入挖掘兵学文化、红色文化、温泉文化、古城文化、生态文化等资源,建设孙武古城、魏集古镇2个核心旅游区,启动滨惠大道、大济路、沿黄风情带3线乡村旅游发展,着力构建北部孙武古城兵学体验、南部魏集古镇黄河风情、东部温泉康体休闲养生、西部森林公园天然氧吧的全域旅游格局。串联孙子兵法城、武定府衙暨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武圣园、魏氏庄园、魏集古村落、鑫诚田园、圣豪温泉等景区景点,精心打造了9条1-2日游主题线路,推出参观游览、研学实践、休闲养生、娱乐康体等不同种类旅游线路,形成春赏民俗看鲜花,夏品西瓜游林海,秋摘桃果研兵法,冬滑冰雪泡温泉的旅游珍珠链。倾力培植特色饮食文化,拥有40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武定府酱菜、魏集驴肉、杜桥豆腐皮、孙武酒等地方特色饮与旅游业态实现深度融合。

“江北水城”高青县,黄河过境47公里,黄河、温泉等水资源丰富。高青县积极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通过把黄河文化的“静态展示”打造为“活态传承”,打造以述青藏古、大地黄河情等10家民间博物馆为代表的黄河博物馆群,建设太公广场、田横广场、漫修堂等文化场所,定期开展文化讲座、非遗展演、历史研学等活动,创新讲好黄河故事,实现黄河文化与景区景点的融合发展。引进天鹅湖罗曼园、文旅特色小镇两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婚纱婚庆蜜月旅拍基地、会议中心、精品民宿、温泉酒店等,打造国际旅拍、科技会议、网红民宿、温泉康养于一体的黄河流域顶级国际旅游度假区;推进新型文旅夜经济特色街区提升改造工程,项目以“文化为魂、旅游驱动、商业繁荣”为总目标,以千乘湖为中心,建设“璀璨千乘”“悦动文昌”两大夜经济集聚区,城市休闲娱乐商业街希望街、城市民俗文化商业街文昌街两大特色街区。

淄川区坚持创新驱动,积极推进山区全域生态治理和协调发展,在矿山环境恢复与山地综合整治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产业资源优势,着力做好陶瓷琉璃文创、工业遗址再造、煤矿铁路改造、自然生态研学、乡村民宿提升等工作。建成1954陶瓷文创园、振华琉璃文创园、南部工业遗址观光火车、久润富硒生态园、朱水湾车房基地、齐山研学基地等一批新业态旅游项目;建成峪里民宿、芸弘山房民宿、上舍民宿等精品民宿20多家,发展山川、中海等文化主题酒店;积极打造特色餐饮品牌,重点培育SM餐饮街区,深入挖掘西河煎饼等淄川民间特色传统小吃;引导张广庆内画研究院、领尚琉璃成功创建特色旅游购物店,建成SM、鲁中商贸城等一批特色商贸旅游场所,极大地促进了淄川区从资源存量到消费增量的转变。

台儿庄区,地处泛黄河流域地带的运河重镇,不仅再造了一个运河古城,而且以成为北运河及黄河故道流域一个名副其实的精品旅游目的地。台儿庄以台儿庄古城为龙头,整合双龙湖湿地观鸟园、运河湿地十里荷花廊、祥和庄园、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等六个景区,充分发挥古城溢出效应,有力推动了台儿庄区旅游行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同时,创新文化旅游与农业、康养、会展、体育、研学等跨界融合发展,培育文旅相关产业体系。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等项目;加快康养旅游发展,启用古城药典博物馆建成,药典博物馆健康产业园入驻企业60家;注重研学旅游创新发展,成立山东大运河文化教育公司,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运河文化、非遗文化、传统建筑文化等九大研学课程,被评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台儿庄持续推进一二三产逐步深度融合,向“文旅+,+文旅”产业发展格局迈进。

1652147112791149.jpeg

山东经验:新业态是黄河资源的“转换器”

无疑,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奏响,在宏观层面,山东文旅整体格局的发展中心将发生偏移,打造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是应有之举。而首批集结的,将是泰山、三孔、泉城等这些依托先天垄断性资源获得品牌龙头地位的传统景区和城市,以及像齐河县、历下区、垦利区等在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下正在完成转型升级的新型旅游目的地。从微观层面来看,文旅产业发展已全面迈向消费驱动、科技赋能、场景体验、内容为王的新阶段,已经逐渐摆脱对先天资源的依赖,更多地追求优质产品的转化;不再是规模化的项目扩张,而是以业态创新为运营的有效供给;不仅需要主题化的体验,更需要多元化、复合型的消费;不仅需要满足于外来游客的服务,更需要构建主客共享城乡空间。山东黄河流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果及经验也证明,唯有新业态能够发挥出“化腐朽为神奇”新动能,实现资源存量向价值增量转变,推动资源贫瘠区向业态富集区转变,促进昔日工业经济“边缘”向今日创意经济“中心”转变,黄河文化旅游带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质量的融合业态兴起。

一是生态转换,打造优质的生态背景。

不管人类对黄河赋予多高的文化精神,黄河首先作为一条生态河流而存在,黄河及其流动缔造的河湖、湿地等生态资源本身就是生态景观,是旅行者旅游观光的基础诉求。同时,黄河不仅是桀骜不驯的,也是极其脆弱的,而且就像一个长途奔波、历经沧桑的旅人,越到下游,她的脆弱性表现得越明显。因此,黄河生态资源的转化,必须在生态保护、修复和优化的前提下,实现有限度的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齐河县在黄河国际生态城建设中,充分认识到绿色是齐河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黄河生态城的底色与根脉。因此,齐河秉承“先造环境再造城,先导功能再开发”的发展逻辑,坚守“蓝绿空间70%以上、建设空间不超30%”的原则,坚决不建水泥森林、坚决不建大面积玻璃幕墙、坚决不破坏生态环境本底,打造以绿为底、以水为魂、水绿交融的水城、绿城。建设优化15000亩黄河水乡湿地,曲水弯环,相当于4.5个大明湖的安德湖,烟波浩渺。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城景观提升工程,绿化总面积3万多亩,形成满足交通隔离、游憩展示的特色森林景道,着力打造城景融合、风景如画的生态长廊。

章丘区有6处泉群列入济南72名泉,为实施生态保泉,把保泉与水网水系建设紧密结合,确保泉水常年喷涌,章丘大力开展绿化提升,精雕细琢城区口袋公园、街心绿地,新增城区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完成荒山绿化、退耕还果、农田林网1.8万亩。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2015年章丘关停全部煤矿,近三年共清理散乱低效企业3000余家。在七星台等重点区域安装PM2.5监测设备,实时检测空气质量,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2天。经过一系列环境治理的组合拳,章丘城乡生态环境焕然一新,为社会经济发展构筑绿色底蕴。

淄川区印发《生态淄川“十三五”规划》,实施因景治水、治路、治绿、治污、治乱等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区。投资15亿元,实施“一山两河”生态治理系列工程,改造提升污水处理厂2处,建设柳泉湿地、张相湖湿地等5处湿地公园、2600亩,治理河道30余里,1.6万亩近郊开放式森林公园、城市体育公园,打造南北贯穿淄川的孝妇河生态景观廊道20余里。

垦利区投资31.9亿元实施139项水气土污染治理项目,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内河水质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30天。完成造林7.2万亩,实施了东八路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天宁湖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湿地公园各1处、城市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小区20处,黄河湿地生态成为垦利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资源基础和生命线。

二是文化转换,创造优质的文化场景。

黄河为山东孕育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成就了山东文物大省的地位,这使得文化属性是山东区别于他省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力。在全域旅游的实践过程中,跳出景区化思维,以产品化、场景化创造新文化业态,让沉睡的文化醒过来,静态的文化动起来,逐步改变了过去文化资源有说头没看头,有看头没玩头,有玩头没留头的困境。激活文化资源,为山东文旅开创了新的增长极。

曲阜以文化场景再造打造“新三孔”,拓展了儒家文化的展示、体验和消费空间。整理恢复“祭孔大典”,常规化举办开城、关城仪式,打造《金声玉振》、《素王传奇》等演艺项目,塑造“政德、师德、青少年和儒商”四大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研发习儒拜圣、中华文化寻根、中华成人礼等研学旅游产品,组建中国研学旅游推广联盟,构建从“三孔”拜孔到尼山“学孔”再到慢城“儒客”的贯穿南北的儒家文化深度旅游大格局,研学旅行成为曲阜文旅的新品牌感召力。

青州市成立青州文化研究院进行文化基因梳理和文化挖掘,建成欧阳修纪念馆、李成纪念馆、北海世家冯氏纪念馆等历史文化名人展馆,实现了名人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遗与旅游融合“十大平台”,非遗元素全面融入云门山、九龙峪、范公亭、井塘古村等旅游项目。建设集展示展演、交流互动、保护传承于一体的青州古城非遗文化聚集区,将古城景区打造成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传承、文化消费、文化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常年开展非遗项目集中展演,丰富了古城游内涵。

泰山区以“泰山吸引人、泰城留住人”为目标,通过建设万达·泰山1545文旅街、三里屯文商旅综合体等特色街区,引进“梦泰山”啤酒城、胡桃里音乐餐厅等项目提升泰城夜生活品质,推动夜经济发展,还积极推动非遗项目“走出去”,将泰山皮影馆落地在北京前门大街,在文化品牌输出上迈出新步伐。

与此同时,各地都在积极挖掘文化资源,通过“景区+节庆”“景区+演艺”“景区+博物馆”“景区+民宿”“景区+研学”“景区+展会”等实现优化组合,业态创新;积极挖掘“非遗”资源,通过非遗+文创、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美食、非遗+营销等手段,让非遗资源重获生机,以文创为核心体验的景区和商业街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三是城乡转换,经营优质的生活美景。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时代是农民进城,而在旅游化时代是市民出城,这构成了新的城乡关系,也为打破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开展新的城乡建设创造了新机遇。全域旅游着力构建城乡互融、主客共享的体验空间,无疑强化了新型城乡互动关系,老城区和新农村,从幕后走向台前,从被遗忘的角落走向新的体验消费中心。

历下区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发展“文旅+工业遗迹”,济钢二厂变身中央商务区文化服务中心,集规划展示、文创办公、艺术展览、商务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成为工业转型的典范。布局泉城夜宴的核心产品“明湖秀”,对红尚坊、泰府广场改造,建成山东国际时尚创意中心,集中打造以“山泉河湖城”为主题的济南CBD文化综合体。在保护历史遗存、加快文旅融合等方面持续发力,建设“泉城济南·大美历下”“泉城名片·缤纷历下”品牌,全面推动老济南古城蝶变成多层次、立体化、沉浸式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台儿庄区将全域旅游规划与区“十三五”规划、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效衔接,推进多规融合。编制《台儿庄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明确“一核、一带、一环、多点”发展布局,建设“一核”,即台儿庄古城景区;打造“一带”,即运河风光带;培育“一环”,即57公里环城生态走廊;打造“多点”,即以龙头项目为核心,通过增加服务设施、服务项目,实现建设景区化、旅游全域化、产业融合化。提升城乡景观,建成省级生态镇4个、生态文明村16个、绿化示范村2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7个。成功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淄川区实施美丽乡村三级联创、乡村振兴、“五通十有”工程,列入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村落64个,其中国家级15个、省级49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位。通过构建大景区带动、精品民宿带动、能人返乡创业带动等,采取入股、出租等方式,把闲置破败的农家院,统一收储管理,集中打造20多处高端民宿,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整建制打造乡村旅游“财富聚宝盆”。

高青县打造以安澜湾、慢城为中心的乡村旅游集聚区,充分依靠黄河资源的优势,将刘春、沙李、前胡、后胡等10余个村庄,按照“一村一品”“一园一业”格局,凸显独特水城乡村风光,形成以“湿地绿心—乡村聚落—主题农庄—特色民宿”为特色的乡村旅游集聚区。

惠民县积极落实乡村振兴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三改一整”工程,建设美丽乡村,开展乡村记忆工程,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健全完善“景区带村、企业带户”的旅游扶贫模式,特色旅游商品网上销售火爆,乡村旅游、行业扶贫等富民成效显著。山佳农牧、魏集古村落、大年陈崔常村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

无疑,乡村旅游的兴起一方面来自都市人群微度假和旅居的消费驱动,另一方面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政府大力鼓励和扶持的结果。如今乡村旅游的消费规模和品质需求持续走高,已经占据文旅消费市场的大半壁江山,也必将成为推动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是节事转换,搭建优质的参与场景。

文化依赖于特定的仪式感而存在,没有仪式感文化就无所依据。体验式消费依赖于场景化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就无法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节事不仅是消费转化场,而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营销平台。在山东全域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城市都在着力培育自己的节事品牌,其综合带动的价值不可小觑,节事也是一种新业态。

曲阜孔子文化节、“祭孔大典”,泗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邹城孟子故里中华母亲文化节、祭孟大典仪式,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国际马拉松赛、环泰山60公里徒步行,青州翰墨青州·中国书画年会、“中国(青州)国际文化艺术品博览会、青州古城过大年,惠民县中国(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十一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博山县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美食美器文化节、开元溶洞樱花节等,经过连续举办,都已经显现出品牌带动效应,有些节事已经成为颇具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发挥出集招商引资、文化演艺、成果展示、媒体宣传、大众参与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验性业态。

在台儿庄,节事已经成为常规内容,精心策划,贯穿全年,对于市场营销、消费拉动的作用日益显著。包括台儿庄世界老年旅游大会、世界摄影大会、“美丽中国年·寻梦台儿庄”、贺年会、年博会、古城大庙会、春节文化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节事活动,自2013年以来,台儿庄累计举办会展活动1000余个。同时,台儿庄还大力推动体育旅游发展,培育台儿庄国际冬泳节、全国河钓大赛、马拉松等品牌赛事,极大地丰富了台儿庄的体验内容,促进相关业态的可持续转化。

五是融业态转换,构筑“一融俱荣”的发展图景。

借新旧动能转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成片化、集群化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等,以业态融合衍生业态链、创造产品链、延展产业链、锻造价值链,是山东全域旅游实践的硕果,也是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泰山区推动“旅游+工业”,打造提升泰山啤酒生肖园、鲁普耐特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工业旅游项目;“旅游+文化”,建设“泰山皮影体验馆”,并“走出去”落户北京前门“中国非遗大街”,北京、泰安4家门店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次,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每年吸引游客30万人次,连续举办泰山石敢当文化节等;“旅游+养老养生”,建设山东高速大成康养、泰山养心谷、诺莱泰山国际大健康医养产业基地等康养项目;“旅游+研学”,泰山、泰山花样年华被评为省级研学旅行基地;“旅游+体育”,成功举办泰山国际登山比赛、泰山国际马拉松赛、环泰山60公里徒步行等活动。日益丰富的新业态,推动泰山区从传统旅游城市向以新型业态为支撑的现代精品旅游目的地跨越发展。

青州市将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融入旅游项目,培育书画、赏石等休闲文化,建设书画小镇、花卉小镇、文博小镇等文化旅游精品,王府文旅康养小镇等项目快速推进。打造“溯源文旅融合 寻梦文化青州”旅游演艺项目,方荣翔大剧院入驻青州,天津“名流茶馆”、安徽滁州演艺集团等众多艺术团体来青演出并广受好评,“云门春”大舞台及多处露天小戏台在景区完成搭建并实现演出常态化,优化了游客旅游体验。将城市文化与夜间经济深度融合,延长夜间灯光开启时间,加大特色餐饮、纪念品、酒吧等业态培育力度,北关、东关、偶园3处街区被列为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为游客提供了全过程、全时空的文化旅游体验产品。依托书画历史和人才资源,打造了含九大书画市场、六大书画写生创作基地、五个书画交流培训平台、三个民间支持体系的“9653”书画产业集群。青州古城120多条古街巷、800多家业态多样的店铺、常态化展演的4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古城旅游业态的聚集。

“焦裕禄的故乡”博山县,实施“旅游+”理念,推进“旅游+文化”战略,建成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陶琉古镇、红叶柿岩理想村、九龙峪山地琉璃公园等项目;推进“旅游+农业”战略,连年举办猕猴桃采摘草莓采摘、苹果采摘等大型特色农产品采摘推介活动,中郝峪村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推进“旅游+体育”战略,成功引进跑游山东半程马拉松、国际半程马拉松、山东省铁人三项锦标赛等体育旅游赛事项目;推进“旅游+工业”战略,“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金祥琉璃、“省级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西冶工坊等企业探索走出工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推进“旅游+康养”,岜山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扎实推进,成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新样板;推进“旅游+节庆”,连续举办七届中国(博山)琉璃文化艺术节、十八届美食美器文化节、开元溶洞樱花节等节庆活动,形成以琉璃文化、美食文化、乡村文化等为主题的特色节庆品牌。博山区聚力乡村旅游集聚片区打造和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特色文旅品牌引领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开创“文旅农工”共筑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

单县建成了覆盖30余个景区点的旅游景区群,完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城市旅游功能区,合理布局乡村旅游,通过开发旅游明村、名镇,打造乡村旅游集群,2017年被评为山东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建设白马美食街、舜师休闲街区等特色餐饮、购物街区,举办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演艺活动,举办全民运动会、马拉松等赛事来提升体验感和参与感;研发单县羊肉汤、罗汉参、芦笋、山药、四君子酒、牡丹口红等系列旅游购物品和文创产品,培育“单养千秋”品牌;通过推进业态融合,培育历史文化游、红色教育游、生态休闲游、亲子采摘游、科技研学游、国学教育游、美食体验游等多条旅游线路。

六是机制转换,保障高质量的创新动能。

文旅产业跟其他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需要较长的培育周期,需要各方发展要素形成合力。高质量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政策、土地、资金、人才、市场等方面的高效保障。那些能在较短的周期内实现整体转向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无疑都做出了超常规的机制转换,为文旅产业发高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能。

齐河县开辟旅游项目“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妥善解决审批和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为项目落地提供便利。出台《齐河县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全域旅游发展;成立国有企业齐河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县国有旅游资源盘活、开发、经营,以及全县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精品民宿、休闲风情街区、旅游购物街区等旅游配套体系构建,设立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专项扶持资金共管账户,推动项目发展,形成统筹协调,综合管理,行业自律的市场机制。盘活闲置土地资源8000余亩,用于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在投资50亿元建设智慧城市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了齐河旅游大数据中心;投资1亿元、按照国家一级汽车客运中心标准建设的齐河客运中心已运营;投资28亿元新建、改造14条骨干公路,形成“三环六纵八横”大旅游交通体系;投资20亿元实施生态城景观提升工程,正是由于如此大力度的政府投资和扶持,齐河文旅才迎来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式转变。

章丘区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和配套方案,注重“多规合一”、融合发展,形成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为指导、景区建设规划和专项规划为重点的旅游规划体系。2016年以来,区财政累计整合各级专项资金7亿多元,出台旅游重点建设项目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旅游招商优惠政策,资本运作获银行金融支持资金5000万元、授信资金支持20亿元,确保了全域旅游资金投入。发改、财政、城建、交通等出台专项政策,优先支持全域旅游发展;创新旅游用地供给,优先安排绣源河景区、野生动物园、华侨城等旅游项目用地。

泰山区财政统筹部门资金10.7亿元用于发展旅游产业,编制10多项旅游规划,形成了“全域-旅游度假区-特色小镇-特色村”的规划体系;强化旅游人才保障,组建泰山旅游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专业学习、岗前培训、定向培养,打造产学研联合体,着力培养旅游应用型服务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开展乡村旅游、旅游安全、景区管理、宣传营销等专业培训2000余人次。选派干部挂职锻炼,每年组织青年干部到乡村开展旅游服务指导。

邹城市成立文旅融合发展指挥部统筹调度,出台《邹城市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政策》,市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文化旅游业的扶持奖补。统筹整合交通、水利、国土、林业等行业资金,投入旅游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达8亿元以上,为旅游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多元化投入机制,通过风险补偿、担保补贴、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杠杆机制,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旅游业,做大“旅游蛋糕”。目前,被纳入全市重点工程的旅游项目21个,涵盖农业、工业、文化、养生、休闲等多个领域,总投资达56亿元。

正如黄河是中国文明的中轴线,黄河也是齐鲁大地的中轴线,不管是泰山、黄河、孔子构成的“山水圣人线”,还是济南-泰安-曲阜-邹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一直是山东文化旅游的品牌集聚区,与优质的滨海“仙境海岸”构成山东文旅清晰的空间格局和市场辨识度。

然而,不管是工业化经济的发展,还是城市化的进程,黄河沿线都明显滞后于滨海沿线。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号角的奏响,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黄河、大运河、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的落地,黄河流域迎来新机遇,构建“海陆统筹城乡互融”的发展格局,是山东在新时代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而高质量发展有赖于高质量的业态培育和环境保障,从这一点上来说,黄河流域全域旅游的发展实践,为黄河文化精品旅游带的建设,以及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和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机制基础、产业基础和市场基础,探索了创新发展需要具备大视野、全局观、凝聚力等优秀经验。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一个崭新的山东,将在“黄河大合唱”的律动中,发出新时代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