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四)
心系大河——李殿魁治水论(四)
时间:2020年09月05日 来源:山东黄河文化经济发展促进会 作者:李殿魁 浏览量:1513

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地区性缺水的性质

 

                                          

 

如何正确确定地区性缺水的性质是世界各国刚刚起步研究的问题。而对一个地区定性为资源性缺水还是工程性缺水,决定治水的方法,应慎重处置。立足中国特别是华北平原的自然地理优势,深入研究中国特别是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优势,科学制定省市水资源丰歉的标准以及山东水资源对华北平原的影响,是我国水资源研究的几个重大问题。

 

                             

 

水资源是特殊物质,多成涝灾,少成旱灾,时空不均,水质污染,均可成灾。水资源的状况宏观决定微观,历史影响现在,地势决定流势,流势决定工程设计。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特别2500年有文字记载的治黄兴运史证明,华北平原黄、淮、海三河统算,三年两个丰水年,是中国最适宜经济发展、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华北平原的这一-巨大优势,逐步牵动中华民族发展重心,即首都数次东移、最终定都北京。这既为华北平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文明史所证明,也为现在的水文资料所证明。只要坚决放弃晚清以来以黄河为界南北分治,分割、孤立、弱化,甚至破坏华北平原水资源优势的错误做法,开通京杭运河穿黄隧道,恢复京杭运河航运,恢复和优化华北平原水系的统一完整,充分发挥其以黄河为核心的自身优势,以及距淮河、汉江近,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正确设计南水北调工程,紧紧抓住为黄河增水这一主要矛盾,通过水体自流,引淮济黄,引汉济黄,引藏济黄(长江),达到南北、东西优势互补、矛盾自消,华北平原现在的水问题即迎刃而解。汉江和淮河本属北方水,在现代条件下依托三峡工程,正确发挥南四湖、南水北调东、中线的作用,把两河水调入黄河,已不是难事。这正是毛主席当年在河南芒山向黄委王化云主任提出南水北调的题中之义,也是建设三峡、小浪底、丹江口水库工程的终极目标。正确发挥了三峡工程的作用,既解决了长江水害,又达到了根治黄河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还会有谁再说三峡工程的坏话呢?只有这样认识和发挥三峡工程的作用,才能统一对三峡工程的认识。有诗云:“南水北调治黄日,世人方识长江威。”

 

                                          

 

中国是水利大国,水利研究起步早、科学成果丰富,对如何评价地区性缺水问题,我国应该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抛砖引玉,我初步提出三条标准,供水利界专家深入研究:第一,从历史看,是否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第二,从现实看,是否基本实现了生态平衡。第三,依靠自然地势自流,在经济合理的区间调水能否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要求,就不应该定为资源性缺水地区。按照以上三条标准衡量,显然山东、华北平原都不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充其量是工程性缺水。只要科学设计、精心建设必要的工程,问题就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