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战略”分量有多重丨两会特辑
时间:2024年08月06日
来源:今豫网言
作者:吴存荣
浏览量:49
从巴颜喀拉山北麓流淌而出,穿高山峡谷、汇千流百川,黄河在神州大地奔腾5400余公里,东流入海;从千百年历史的风烟中走来,观世间兴废、历沧海桑田,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滋养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她不仅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心灵之河、精神之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踏遍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目光所及、驻足所思,尽是对母亲河未来的深谋远虑。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并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为什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分量这么重?为什么这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黄金机遇?城镇化空间格局示意图 图源:新华社
黄河生态保护的有力举措。去黄河博物馆参观,有两张陈列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一张是断流时的黄河河口,河床龟裂,满目苍凉;一张是黄河河口生态恢复的照片,草长莺飞,水天一色。两相对比,母亲河今昔之变,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应运而生的最直观注脚。默默无言的铜瓦厢决口纪念碑,足以勾起对九曲黄河、险在河南的沉痛记忆;大名鼎鼎的封丘曹岗险工段,也足以引起对人与水关系的深思敬畏。在今天,黄河不仅岁岁安澜,且“颜值”越来越高,三门峡段黄河的秀美、郑州段黄河的辽阔、开封段黄河的雄浑,各有各的风姿。一个个湿地公园、一条条护栏步道、一片片绿树浓荫……周末黄河大堤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岸边绿化带里的欢声笑语,就是黄河生态不断优化的明证。国家战略带来的,是一条生机勃勃的大河,一条让人亲近的大河,一条给人滋养的大河。九曲黄河 图源:新华社
区域协调发展的宏阔手笔。从媒体的报道、数据的对比和学者的分析中,有一个现象日益清晰——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格局正从传统的“东西分化”叠加呈现出“南北差距”的新态势,北方经济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下降。黄河流域是我国北方经济的重要支撑,具有“平衡南北方,协同东中西”的作用。黄河流域“崛起”,方能挺起北方经济的“脊梁”,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打开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看着黄河中下游地区被标为浓重的红色,就会对这一带的人口密度和集聚态势刮目相看,数亿群众的民生福祉,怎么重视都不为过。打开一张中国城市夜间灯光图,从兰州、银川、西安,到郑州、济南、青岛,连绵成片的耀眼区域沿黄河自西向东依次展开,中国版图上正在形成一条清晰的城市群带。所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区域和中华文明的策源之地,黄河流域没有一个“塌陷”的借口,却有一百个、一千个勃兴崛起的理由。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也成为我国完善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黄河大桥 图源:郑州市文广旅局
赓续文化根脉的深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众所周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而中原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四大发明”在这里诞生,文字在这里出现,儒家思想在这里发展,道家经典在这里著述,佛教文化在这里融入,老子、孔子、庄子、孟子等圣哲先贤在这里渔樵耕读、著书立说……随便盘点一二就可以发现,黄河文化浓缩着中华民族聚族而居、同宗同源,紧追时令、顺天守序,勤劳刻苦、自强不息,包容和谐、互助友爱的精神内核,已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灵魂,跨越时空,映照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奔流不息的黄河文化,应该始终与大地共振、与时代同频,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劲张力。作为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攸关千年文脉、中华道统。可以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攸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攸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攸关亿万人民的切身福祉,攸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黄河 图源:郑州市文广旅局
河南是黄河文明的重要源头和黄河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原大地创造的每一项奇迹、绽放的每一个精彩,都浸透着黄河文化的滋养。都说河南是中国的缩影。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分界的战略要地,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之地,河南奋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突围”,也将为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探索一条路径。那么,河南应该怎么做?至少可以持续从以下方面发力:打好绿色发展的底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河南沿黄地区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密集区,也是污染较重、生态较脆弱的地区,把黄河保护治理好,攸关亿万民生福祉和河南高质量发展。周朝曾颁布《伐崇令》,被誉为“世界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古人朴素的环保理念在今天已科学化、系统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让黄河成为“生态之河”,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绿色发展理念必须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浸润在每个国人心中,使之成为新时代黄河文化的鲜明标识。河南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有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重要山脉,在全国生态格局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准确把握自身的生态方位、生态定位、生态地位,更加自觉地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战略任务,加快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河南义不容辞、势在必行。洛阳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图源:河南日报
增添区域增长的亮色。目前的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仍在继续,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对接为主题的“国字号”盛会,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河南)已经举办了八届。同时,河南省11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已积累上万个重点项目,带来超十万亿元投资,一大批优质项目落地,迅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并不断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裂变效应。一边是“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一边是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既抓经济增量,又优化经济存量,一边带动上万个重大项目,一边化解数万家企业发展难题。河南一项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河南沿黄流域9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GDP占全省总量超半数,已经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12个。河南交通区位、人力资源、市场规模、综合配套等竞争优势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建设,仍处于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矢志不渝推动承接产业转移,把“三个一批”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抓手,方能保持蒸蒸日上的增长态势,以奋进的姿态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新的贡献。“空中丝路” 图源:大河网
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第一动力是创新,必由之路是开放。河南这些年加强开放平台载体建设,无中生有形成空、陆、网、海四条“丝路”协同并进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探索出了一条内陆地区开放发展的新路子。从筹建一系列省实验室、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到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从持续优化学科学院和高校布局到推进以促进科技创新为中心的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河南已经形成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打造7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壮大28条重点产业链,河南也正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国家战略落在实处,勇挑经济大省大梁,就要把长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来源主要放在依靠提升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效率、创新效率以及资源配置效率上,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样才能稳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河南襄城,员工正在监控自动化生产线运转情况 图源:河南日报
擦亮文化厚重的本色。近日,筹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青铜器、陶器、甲骨、玉器等近4000件套文物集中公开展示。每一件文物,都印证着一个辉煌壮阔的伟大文明,也都在诉说着中原大地的古朴厚重。河南的优势,就在于独特的黄河文化资源。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的河南,富集着黄河文明的历史遗存、文化景观,蕴含着黄河文明的内容精髓、思想精华,在革故鼎新中推动着黄河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黄河文化中的河南元素熠熠生辉,就像历史考古学界共识的那样,正是由于中原文化这个花心的不断绽放,才让黄河文明这个重瓣之花越开越美。如今,中原文化的“绽放”,或者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无疑是河南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殷墟博物馆外景 曲海庆/摄
辞赋作家王国钦先生曾在七绝《中华黄河楼即兴》中写道:“疑是平川起蜃楼,风光两岸画中收。君言九曲如龙舞,我引黄河心上流。”的确,就这样把黄河放在心尖上,方能不负黄河的哺育,不负黄河的馈赠,不负黄河战略的深远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