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 第1期 | 范玉刚:试论黄河文化对当前人...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 第1期 | 范玉刚:试论黄河文化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的价值贡献
时间:2024年06月03日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作者:admin 浏览量:44
摘 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黄河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理论思想资源。黄河文化在我们的血脉与文脉传承中,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所依托的重要力量。黄河文化多元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与和合的文化理念追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并形成民族国家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包容性理念与和平价值追求,为新时代语境下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有着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关键词:黄河文化;人类文明跃升;中华文明;文化观;文明理念
作者简介:范玉刚,男,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济南 250100),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访问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文化产业等研究。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重要表征,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重要特征与文化特质,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第二个结合”,创造属于时代的新文化,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理论思想资源。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对于徘徊于历史十字路口的人类文明跃升来讲,需要充分发掘和阐释各种文明资源,为新的轴心时代的文明价值突破提供思想和智慧启迪。在中华文化的众多资源的发掘和阐释中,黄河文化是不可绕过的重要文明资源,它以有容乃大的文明气魄和创新价值追求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多维度的价值启示。黄河文化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黄河文化就在我们的血脉与文脉传承中,是时时生成的,并且时时激荡着我们,成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激荡中所依托的重要力量。对此,我们不能刻板地理解它。“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1]6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多元一体的“大一统”观念与和合的价值追求,对于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以及形成民族国家都有着不可尽述的重要价值。“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1]6可以说,对和合的价值追求是黄河文化的基本品格。“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箴言,就诞生于黄河流域的齐鲁大地,成为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文明的一个明证。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包容性及和合价值理念,为新时代语境下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有着重要的方向性启示。


一、当下历史文化语境阐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广阔舞台,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和国际局势的云谲波诡,时代提出了什么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2]31面对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自应对,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32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14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文明视野更新中,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为全球治理迈向善治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积极应对世界秩序变化,我们必须增强历史主动精神,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更是一个价值判断和政治判断。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45。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人民在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创造光明未来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拼搏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时代,它不仅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更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经由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世界舞台上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种战略部署表明,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一种文明理念的传播,是一种文明中国的世界形象建构,从而在世界舞台上有效回应了“我是谁”,进而以文化价值感召力和普遍性的文明理念为中国崛起赢得最广泛的国际认可。为此,习近平主席不仅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2021)、全球安全倡议(2022)、全球文明倡议(2023),还以中国式现代化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充分践行了这些倡议。可以说,文明型崛起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一定是丰富多彩和有着多样化表情的,一定是彰显中华文化的传统风韵和现代文明价值追求,并以新质的文明理念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为人类文明跃升提供某种可能的方向性启示。
放眼全球,当下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云谲波诡的国际形势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俄乌冲突、中东问题、北约东扩、欧盟一体化进程陷入困境、全球化运动遭遇回头浪和所谓的“美国价值优先”等,都表明人类文明已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或正面临文明跃升方向选择的时刻。世界发展大势是“文明的冲突”还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文明的共荣共在?其决断直接关乎人类的前途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存亡,直接影响人类文明向哪个方向发展。历史是一面镜子,为人类文明跃升启示某种规律;现实则是血和泪的教训,包容共在的命运与共是人类文明的前途所在。极高明而道中庸,大道运行必然垂青于能够领悟历史奥秘和勇于担当使命的民族,并驱使人类文明的命运向此聚焦。世界秩序正在发生“东升西降”的变化趋势,已然表明了人类文明跃升需要什么样的文明理念来指引,需要以什么样的文化观来担当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就其现实表现而言,中华文化面临着历史的决断。
一是文化地位的全球凸显与文化及其价值观在全球化舞台上的竞争博弈加剧、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力量正在竞争成为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总体上看,人类文明跃升到底是以局部利益和某个集团利益优先,还是以人类整体性文化观为基础?这是一个亟须回应的时代问题,即“时代之问”。中华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竞争中赢得历史的主动,发展出回答“时代之问”的能力和勇气,需要我们厚植历史文化资源的根脉。
二是中华文明作为五千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形态,亘古常新,其命维新,在新的历史机缘下正在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否能够发展出担当使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实力,特别是能否以其价值感召力赢得广泛的世界认同,这是不可回避的“世界之问”,也是中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表征,因而必然强化对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立足人类文明跃升的历史境遇,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3]93。这表明有着天下情怀的中国共产党,以其成功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为人类文明跃升启示可能的方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2]13在人类文明视野的更迭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及其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可能作为人类文明跃升的典范与实践样本,促使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由对世界进步的贡献者向着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引领者转变。因此,立足国内新发展格局,深刻把握中国崛起的战略机遇,以中国和平崛起为方法,在充分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中领会“国之大者”,勇于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这使得对各类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文明资源的阐释成为当下不可绕过的课题,也使得黄河文化及其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孕育和弘扬的价值得以凸显。在有效回应“时代之问”和“世界之问”中,黄河文化为我们领会和把握人类文明跃升提供哪些价值启示?

二、黄河文化的价值阐释与现代转化

就其价值资源而言,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一种代表性形态,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1]5历史地看,中华文明是一种原生道路文明,而且是五千多年未曾中断,至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力的一种亘古常新的文明形态,黄河文化的生成、传播和弘扬,体现了中华文明作为原生道路文明的典型特征。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根和魂。一定意义上,正是黄河文化的绵延不绝和广阔腹地的包容性培育了中华民族的韧性与品格,成就了中华民族品格上的温柔敦厚和种族繁衍的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1]6作为黄河文化所孕育的黄河文明,鲜明地体现了这种价值诉求的文明特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6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黄河文化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思想资源,积淀了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
笼统地说,黄河流域是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经9省区的黄河横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沿线文化资源总量巨大、类型多样、分布集中,是一条流动的文化之河、文明之河。在中华上下五千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三千多年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域,黄河流域的古代城市作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中心,形成了稳定的国家政权结构。史念海指出: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迭辗转迁徙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①。这一流域孕育了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灿若星河的古人类文明。在广阔的地理文化空间,黄河文化以其多样性形态呈现出中华文明的五彩斑斓与共生共在共荣的文化价值取向——形成了作为中华文化核心的和合文化的厚重基础。一部黄河文化史多维度地体现了多样性文化形态与价值诉求的整体性之间的交流融合,展示了中华民族“多元”成“一体”的历史演进脉络。在中华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过程中,黄河文化不断凝聚周边各少数民族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面相,造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厚植了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强化了各民族同根同宗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多元文化统一体。
就其文化形态而言,黄河文化是一个文化带、一个文明交流融合的文化场,其本身繁衍生息、文明演进已足够丰富多彩,更是将其流经地区的各种文化样态连接起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黄河文化丛。九曲黄河,塑造了中华儿女隐忍包容、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性格特质,形成了儒道互补的中华文脉与独特的民族精神,养成了安土重迁、敬天法祖、家国同构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范式,生成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涵养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厚重的中华人文精神,磨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性格,创造了灿烂辉煌、磅礴有力、洋溢着精气神的黄河文化,是今日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之一②。立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秩序变化,精神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议题。“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1]5从历史走来的当代中国,在扎根传统汲取世界现代文明成果中,依然坚持探索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见,黄河文化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共同体,孕育出了具有文明通约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此,我们主要从文明理念和价值观视角来理解黄河文化。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黄河是促成中华民族大一统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与现实基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交融共存的国家,一直以来多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交流,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多元一体、和谐共存的“大一统”格局。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基因及其价值追求展现的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包容性,是和而不同、同中有异、多样统一的文明价值理念。“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直传承的理念,主张以道德秩序构造一个群己合一的世界,在人己关系中以他人为重。”[1]6这种多元统一的“大一统”的价值观念不仅体现在政治方面,还广泛存在于民众的文化认同上。在文明演进的历史逻辑中,黄河文化正是吸收了不同地域的草原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形成了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从而成就了自身的厚重和雍容高贵,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在世界舞台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梦想,是中华民族“天下观”理念的一种现代拓展,是“天下大同”思想在人类文明跃升语境下的某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1]6
有学者指出,从广义上看,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成的历史文明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及其历史上的一切(生存、生产、生活)文明活动成果③。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先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类生存状态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性与地域性鲜明的具有多样性、持续性、广泛性的大河流域文化,包括典章制度、礼仪信仰、生产水平、生活方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精神面貌、价值取向等;从狭义上讲,黄河文化是指黄河流域广大劳动人民及黄河水利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诉求、价值取向、基本理论以及行为方式的综合形态,主要包括精神性的理念、价值观、制度价值等文化形态④。中国历史表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渊源之一,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不屈的一个缩影。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成“一体”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主导性文化地位,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最终成为中华灿烂文明的根基与标识。一定意义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元典内蕴和重要精神内核均孕育萌生于黄河文化之中,或者说都能在黄河文化中找到萌芽。譬如,天文历法、青铜铸造、冶铁、陶瓷、中医等方面的重大突破,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就是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迄今中华文化仍具有强劲的创新意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1]5
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多元化的黄河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走向和民族精神的建构。为了回应大自然的刺激和挑战,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华民族在不屈不挠中砥砺前行。现实地看,黄河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促使其形成了开放性、包容性与创新性的精神特征,不仅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中占有主体地位,在当今时代依然发挥着对人类文明跃升的启示性作用。通常,人们把黄河文化视为中华文明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和魂。立足人类文明跃升的现代视野,从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感召力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公约立场出发,可以充分洞察黄河文化之于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及其如何为中华文明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助推力,更有着对人类文明跃升的启示价值。
简言之,黄河文化的历史演变揭示了一种契合人类文明价值的逻辑演进,不仅有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跃升,而且提供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与和合文化基因,迄今仍是缔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之一;同时还以其价值追求弘扬了天下大同的文明理念,成为新时代语境下孕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理念的文化土壤,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有着某种方向性启示。这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精神底蕴和价值追求,“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1]6。可见,黄河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启示意义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

三、当前人类文明跃升需要以什么样的文化观为基础

处身于新的轴心文明时代,奔腾不息的黄河文化孕育的价值理念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具有诸多启示。
从国际形势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人民必然选择站在历史正确一边,这促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同时,伴随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各种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面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世界秩序的变化,经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诉求整体性文明观是唯一可能的人类文明跃升方向。这种文明观需要一种整体性文化观作为基础,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大一统”“和平性”“包容性”“创新性”价值诉求,无疑对当前人类文明跃升有着重要启示,亟须在世界舞台上大力弘扬。因此,需要把黄河文化中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符号提炼展示出来,并在现代文明视野中阐释黄河文明的普遍性价值。
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掘和阐释黄河文化所蕴含的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着力推动黄河文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不断拓宽研究黄河文化的世界眼光和现代文明视野,加强与世界大河流域文明的交流互动与文明互鉴。不断发掘和提炼黄河文明的标识性符号,通过建构有文明通约性的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实现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的跨文化传播与文明交流,在文明互鉴中更加深刻理解自身和其他文化的特质。在夯实中国崛起的精神根基和建立自主知识体系中,充分释放黄河文化所积聚的知识能量,把黄河文明积淀与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促进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明价值的感召力与吸引力,不断提升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发展的根与魂,有着普遍性文明价值,如根源性、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共享性、创新性等。一部黄河文化史也是黄河流域内部各种文化形态的交流互鉴与精神力量的凝聚史,旨在多民族交融中把人凝聚在部落和国家组织体系中,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结构雏形,再用文化的力量和精神的号召力推动该流域的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人的素质提升,在文明积淀中不断开拓进取,提出各种民本主张,培育中华文化的人文意识,形成勇于面向自然和社会挑战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奉献不已的精神与和合文化思想。在笔者看来,作为其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和合共生价值——人类文明普遍性价值的最大公约数,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跃升的文化基础内核。这是把握人类文明跃升方向可能的现实选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这种文化观的最好实践。因此,徘徊在人类文明的新的十字路口,亟须在世界舞台上充分发掘和阐释全球性共识理念——和合文化,即在世界秩序变动中人与人要和善,人与天要和合,族与族要和睦,国与国要和平,思想要求同存异,文化要和而不同。有着世界情怀和人类使命担当的中国共产党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32在这个意义上,黄河文化所孕育的价值资源是一个思想富矿,特别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的思想与天下情怀,对人类文明跃升的方向有着重要启示。
人类文明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跃升?为着全人类的福祉,多元、互联、共生应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然而现实境遇却把人类社会推到了文明的困境,亟须在转变和创新文明观念中形成新的人类价值共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多元一体的价值理念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正在践行这些文明理念,其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世界舞台上正在焕发出强大的价值感召力。因此,是诉求人类整体性的文明观还是陷入片面性价值观的泥淖,人类文明跃升面临着方向性选择。实践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要生存只有共生。人类要共生,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共在、共存并非没有分歧和矛盾,而是需要在冲突中寻求底线共识、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生、共在、共存在地球家园中,以和合文化为构建全球善治的协商机制的基础,推动全球治理走向善治。徘徊于历史的十字路口,如果坚持片面性国家利益观,将本国的安全建立在对别国威慑上,谋求世界霸权主义,那世界就不会安宁。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原则中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否得到尊重,和平解决国家争端是否得到认同,互不侵犯是否得到遵守,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与目标。追求多元化共生的整体性价值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这既是现实教训也是理性选择。联合国大厅悬挂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条幅,时时警醒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攸关的命运共同体。
今天,我们应更多地从世界文明视角洞察黄河文化,不断强化其公共性维度,更多地强调黄河文化对全球治理和人类文明跃升的价值,使世界对黄河文化有更多的关注,推动黄河文化从中国走向亚洲、走向世界,使黄河文明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中华文明的典型样态之一,在引导人类文明走出困境、选择文明跃升的方向中发挥价值启示作用,作出日益崛起的中华民族对世界进步的应有贡献。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语境下,黄河文化所孕育的价值理念启示我们要树立一种大历史观、大国家观,以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为方法,不断培育民族的天下情怀与大历史逻辑。所谓“诗云子曰”,其中的“诗”即《诗经》是黄河文明的产物,是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周代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深深植入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和精神实践之中。其中的“子”是指诸子百家,特别是老子和孔子,作为中华民族在“轴心文明时期”觉醒的人类精神导师,先哲们提出的问题、方法、范畴、学说、思想,至今都是重要的思想资源。以之为方法,不断探索人类文明跃升的可能路径,在推动中国崛起的社会性成长中把黄河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资源,使新时代黄河故事更加精彩纷呈,从而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独特的声音、营造独特的意境。
今天,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离不开人才培养和现代教育,不拘一格的多样化人才是国家繁荣富强的重要支撑力量和现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2]15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是教育先行和率先实现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尤其离不开人才支撑。当下,中国正处于从人口红利迈向人才红利的新时代,正在成为世界人力资源大国、人才强国。从文化生成性来看,黄河文化有容乃大、润泽万物,形成多样化表现形态,其核心价值观是和而不同。黄河流域作为文化资源的沃土,孕育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了儒道互补的思想格局,培育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明根脉,从而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同时,又在多元共存共在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格局中有主导,这使得儒家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被视为古代中国社会道统思想的核心价值资源,从中提炼出影响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这与诉诸多样性表现的健全人格、高尚情操追求的价值选择具有同构性。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需要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多样化人才与多层次人才需求,而且要形成人才体系,如同文化发展要诉求体系化,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同样要强化体系化、系统性思维,旨在培养有眼界有追求有情怀有担当的新人。
“第二个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主体性。黄河文化以其包容性的价值追求凝聚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沃土。“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1]11历史表明,“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9。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1]9
现实地看,黄河文化、黄河文明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黄河流域的人民在劳动实践和艺术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是人民的智慧和思维的结晶。黄河文化所孕育的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的创造精神、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这些精神内核所蕴含的文明理念,既有着民族的、地域的特殊性,又彰显了人类文明的普遍性,是推动今日人类文明跃升的思想资源。立足新时代新方位,当下的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既要勇于参与世界文化互动担当时代使命,更要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对世界文化发展发挥某种引领作用。为此,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源头如黄河文化保持一种敬畏,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古老的天道思想与人道观念,为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寻求战略定力,在重新发掘中结合当代条件在文明互鉴视域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焕发出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光芒,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型崛起的重要文化力量之一。黄河文化不仅是黄河流域的、中国的、亚洲的,更是世界的、全人类的,它必将对今日人类文明跃升面临的方向性选择提供某种价值启示。
放眼全球,黄河文化是大河文明的一种典范形态,黄河文化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表达和价值诉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一种展望,也是对人类文明跃升方向与路径的有益启示。基于黄河文化底蕴和价值创造的黄河文明,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中,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尊重差异、强化多元交融的文化观,也是一种富有现代意识的文明观,是今日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资源和文化力量支撑。“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2]32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界秩序的变化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摒弃霸权逻辑、坚持走文明型崛起之路的中国,不仅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2021)、全球安全倡议(2022)、全球文明倡议(2023),还以提供众多全球公共产品充分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世界舞台上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的旗帜。随着“第二个结合”的深入推进,不仅黄河文化等生成了现代性的文化形态,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3]93。

_______________

注释

①史念海:《黄河颂》,《寻根》2002年第4期。②④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1日。③崔学军:《汇聚黄河文化的远流活水》,《人大建设》2020年第7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22(21):4-35.

[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